人生不單單是以年月日計算的,事實往往是最好的日歷。中國最具爭議的財經人物之一——昔日“煙王”褚時健就以他的傳奇經歷,書寫了一本特殊的日歷。
他用17年,把一個破廠子帶成亞洲最大的煙草企業,交出掌印時,他留下“紅塔山”無形資產386億元,這些錢用百元鈔票摞起來等于9座珠穆朗瑪峰的高度。
71歲時,他身陷囹圄,女兒在獄中自殺,妻子一度精神失常,家破人亡的他遭遇人生最黑暗的時期。
75歲時,滿頭白發的他承包2000畝荒山,種下第一棵要等6年掛果的橙樹。
如今,橙子熟了,他81歲了。對前來看果林的人們,他留下意味深長的話:你們眼睛看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沒錯,這個從煙王到橙王,從創造中國第一品牌的企業家到飽受爭議的貪污犯,從手握大權的老板到如今戴著破草帽、雙手沾泥的地道果農,他的確經歷了我們看得到和看不到的風景。
他一生被貼過無數次標簽。退休前大撈一票的“59歲現象”是他最著名的標簽,盡管那時他已經67歲。
他還有“此路不通”的標簽。有人這樣評價:在商業上,仰融、褚時健和宋如華得到的也許是不公正的結局,但他們失敗給后人一個警示,正如科學家說的那樣,一個失敗的結果,表明的是一種不可能性,它給后來者插上了一個“此路不通”的路標。
他確實是時代的路標,他的慘痛經歷推動了某些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他入獄的1998年,是國企改革的攻堅年。3年后,MBO盛行一時。6年后,“國有資產流失”討論風生水起,“郎咸平旋風”中,褚時健又成了繞不過去的話題,避免“褚時健悲劇”成了某些理論家的口號。
金錢是品德的行李。三毛說得對:世上的喜劇不需要金錢就能產生,世上的悲劇大半和金錢脫不了關系。
“褚時健悲劇”從來就沒有落幕,這幕劇也從來就不缺乏“流淚的觀眾”。
他出事后,1998年北京兩會上,10多位企業界和學界的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聯名為褚時健“喊冤”,呼吁“槍下留人”。
深陷低谷的“罪犯”褚時健仍被很多人視為偶像。波導手機老總徐立華說:“真正的企業家是褚時健,那是中國天字號的企業家,中國哪一個企業家超過褚時健?沒有!”
甚至有輿論稱:錯的不是人,是制度。褚時健的錯誤是“早生了幾年。”
當年為褚時健的辯護詞也頗為有名:褚當了17年廠長,紅塔集團共創造利稅800億元,企業每創造1億元,褚時健收入1000元。這位為民族工業作出如此巨大貢獻的國企領導,一年的收入竟不如歌星登臺唱一首歌!
如果,褚時健的日歷就這樣結束,也許,他至多只是改革中的一個注腳。
命運負責洗牌,但是玩牌的是自己!如今,他的二次創業,“褚時健的冰糖橙”讓他又貼上了另一種標簽。一時間,“尋找褚時健”,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成了某種精神意象。
當然,此事爭議仍然很大。一些人質疑:褚時健再創業撕碎保外就醫的面具。褚時健的身體能創業,不能坐牢?他挑戰的是法律的公正。
褚時健出獄有沒有貓兒膩我不敢妄加推測,我也主張“程序的正義是最大的正義”。但我同時想起法律界另一個名言: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我想,“這每個人是不是也包括褚時健”。
有時候,情理法本身就很難權衡,有天然的矛盾,沒有絕對的答案,更何況在一個制度本身就有很多漏洞的當下。
對一個71歲的老人來說,身陷囹圄,女兒自殺,妻子精神失常,這幾乎是人生故事的結局。可褚時健能再次東山再起。也許真的如西方諺語:“治療不幸的藥,只有希望”、“殺不死你的東西,讓你變得更強大。”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