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發布于網絡上的一封實名舉報信,引起煤炭業界的關注。
該封舉報信稱,有不法煤炭貿易商,花費重金勾結神華集團個別員工和第三方商檢機構,通過作假手段,以低卡的神華煤價格購買到高卡的神華煤,從而牟取巨額利潤,致使國有資產遭受巨額損失。此種行為擾亂正常煤炭市場價格,最終使整個行業受損。
記者于4月8日~10日進一步調查了解到,此次為多家煤炭貿易商聯合向國資委和神華集團舉報,其中還包括了綠地集團下屬企業。神華集團相關負責人士昨日(4月10日)上午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集團內部已經關注到此事,并在昨天上午召開了緊急會議,之后成立了調查工作組,目前“已經下去了解情況去了”。該人士同時表示,應該很快就會有相關結果出來。
有煤炭業人士告訴記者,煤炭貿易因為太具專業性和行業性而不被外界熟悉。此次舉報內容如果最終被證實的話,或將揭開煤炭貿易暗箱操作及潛規則的冰山一角。
偷梁換柱的采購手段
舉報信稱,依照神華銷售公司的銷售策略,大型電企的采購量大,能享受神華集團十分優惠的長協煤價。同時,大型電企由于自有礦已部分開采,進口煤低價沖擊等原因,手頭上有多余的長協煤指標需向市場出售,該部分煤炭指標往往是由煤炭貿易商來收購。
煤炭專業人士告訴記者,煤炭的價格以卡值(也就是熱值,指燃燒一噸煤所產生的熱量)高低定價,卡值高的價格高,卡值低的價格低。加上中間的運費,現在煤炭的采購和最終銷售價是非常透明的。
比如5500卡的煤,北方港的正常價格平倉價(裝船價)是530元/噸,運到南方港碼頭的提貨價,在平倉價基礎上再加海運費(上海航交所每天會更新價格指數)和港雜費(每個港口是固定的),然后再加上汽車運輸或者內河船運的運費(物流競爭激烈,運費也都是透明),最終通過競價的方式,賣到熱電廠。因此煤的成本價是透明的,中標價會是多少,就看貿易商跟采購方搞關系的本事,多賺一點還是少賺一點了。
舉報信稱,違法操作就出在采購環節。黃驊港是神華集團最主要的煤炭港口,神華擁有自己專門的港區。不法貿易商花錢買通神華集團運銷公司黃驊港的操作人員和第三方商檢機構人員,把某個品種的裝船計劃熱值調高。如裝船的是5300~5500卡的煤,買通取樣人員化驗后變為5000卡左右的煤,則以5000卡的價格購買。到南方港口卸貨時,化驗就變成了5500卡。
記者手上一份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煤炭分析實驗室出具的化驗報告顯示,一艘萬洋36的船,2013年12月19日23:10離開黃驊港,裝煤36569噸,化驗卡值是4948卡。2013年12月28日~31日到終點乍浦港后采樣化驗,由南通賽孚燃料檢驗有限公司和中國商業聯合會燃料商(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南通)出具的報告則顯示,卡值已變為5469。
綠地系企業參與舉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網絡上的煤炭貿易商聯名舉報信,打頭的就是綠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根據工商總局所屬“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的查詢結果顯示,這是一家由世界500強企業、著名國企綠地集團控股90%的子公司。
另外一家參與舉報的上海振眾燃料有限公司,則是由綠地能源控股51%的子公司,屬于綠地系的二級公司。
知情人士表示,矛盾的爆發,是在一家叫浙江華邦燃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邦燃料)的企業出現之后。
如上述大型電企手上有多余的神華長協煤指標出售,當貿易商自有資金寬裕且采購數量小時直接向大型電企采購。如果自有資金不寬裕或貿易量大,則需通過一個有地方國資背景的企業墊資(地方國企只出資,追求微利,但不承擔任何風險,全盤由貿易商操作),貿易商向地方國企回購,利用采購、銷售環節中的灰色手段獲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手上的幾份化驗報告顯示,以此種方式和華邦燃料合作的企業包括華電煤業集團運銷有限公司、中能燃料配送有限公司、大唐山東電力燃料有限公司。
寧波煤炭行業協會的公開資料顯示,華邦燃料是一家煤炭經營批發企業,注冊資本5000萬元,創建于2013年,依托寧波大榭港的地理優勢,向浙北、浙西長江流域輻射發展,2013年煤炭銷售量約在200萬噸以上。
知情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華邦燃料成立一年來,就通過低價競標拿到很多電廠的單子,包括杭州熱電集團有限公司下屬的蕭山臨江電廠、紹興上虞電廠等。
舉報信稱,不法貿易商的做法嚴重擾亂了煤炭行業的價格體系。“這種操作方式已在煤炭貿易圈中持續1年多,已形成非常完善的產業鏈,各環節都已明碼標價。覆蓋范圍已做到沿海、沿(長)江神華海運煤能到達的所有區域。經過1年多的不法操作,已經導致市場上其他正規煤炭貿易商若不按照此方法操作則無法生存的地步。”
神華:“這個問題挺嚴重”
舉報信稱,這種暗箱操作導致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對國有資產造成巨額損失。
如前所述,把煤卡值做低,費用需10萬~12萬元一船。煤暴露在外界含有水分,裝卸的時候為防止揚塵需要噴水,多噴水在煤水份增加的同時,也會造成卡值降低,差不多增加2至3個點的水份,做低200卡,費用5萬~7萬元一船。
不法貿易商以略低于市場價銷售,能獲得每噸50元的利潤,以低于神華采購價傾銷,還能獲得30元/噸的利潤。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每年神華黃驊港裝船量為2億噸,其中至少3000萬噸是通過這種模式流向市場。如果以每噸至少損失30元計,一年流失的國資就是9億元。其中約1億多元以上現金以返傭或好處費形式留在黃驊港運銷、港口、第三方檢驗機構等人員。
不過,里面涉及到的數字特別是9億元的金額,目前尚無法得到完全證實。知情人士稱,如果舉報屬實的話,那么國有資產的損失,會以滾雪球的方式不斷增長。
有煤炭專業人士告訴記者,考慮到煤炭開采、裝卸、受潮等外部影響,從裝到卸,國家允許的卡值誤差范圍是100卡,神華集團為了保證自己利益不受損失,允許的誤差是120卡。因此,如果從裝到卸,兩次化驗的煤炭卡值超出120的話,就說明不正常。
記者從其他煤炭業人士處了解到,要想查證舉報的真實與否,并非無跡可循。
業內人士建議,如果黃驊港已形成利益團隊,查找證據很困難。但現在煤炭運輸行業已非常規范,黃驊港的船名、航次,卸貨港卸貨的船名、航次,甚至到電廠的收貨單都非常清楚地說明了貨物的流向和階段。只要檢查一下裝船方案,比較一下神華進港化驗結果、裝船結算卡值和卸貨港復檢卡值或電廠接收卡值就能發現端倪。并且黃驊港第三方化驗摻配的都是低卡、高灰的劣質煤,或者在化驗時增加水份,復檢指標主要體現在灰份和水份指標上的差異。
也有業內人士建議由神華出面向黃驊市公安局刑偵大隊以盜竊罪報案,公安介入更有利于調查。
針對上述舉報材料及媒體報道情況,神華集團稱已經開始介入調查。上述神華集團相關負責人士亦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個問題挺嚴重”。該人士同時透露,如果事情屬實,可能會有一些相關領導被撤職。
神華或存在監管漏洞
“煤炭是一種很容易造假的產品。”煤炭市場專家李朝林表示,因為各個環節的煤質監測還是由人為來操作的,類似地把高卡煤壓成低卡煤,或者把低卡煤漲成高卡煤的情況確實是存在的。這種存在于煤炭貿易商中的行為幾乎算是市場欺詐。
另一位煤炭業內人士則向記者表示,有關神華舉報材料中提到的幾個煤炭貿易商作假獲利的行為,如果屬實,說明神華是存在比較嚴重的監管漏洞的。貿易商也是在近幾年生存環境逐步惡化的情況下,鉆監管漏洞進行不法交易的行為開始逐步增多。“此前是賣方市場,賣煤錢很好賺,但是現在市場已經逆轉,貿易商生存非常艱難,也就有了鉆監管漏洞的行為。”
據了解,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煤炭市場急轉直下,煤炭利潤空間被壓縮之外,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一大批的貿易商在神華、中煤等大集團“懸崖式”大幅降價的浪潮中死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煤炭行業中針對于傳統煤炭交易弊端逐步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尋求電子平臺交易亦成為了一種選擇。此前一位煤炭交易中心負責人士曾向記者透露,神華目前已經更有意地在增加電子交易平臺的交易量,其中一個原因便是網上交易更加公開透明。
神華集團主管煤炭銷售的副總經理王金力不久前曾表示,今年內使神華集團煤炭銷售總量一半以上進入電子交易,爭取在未來2~3年內,神華集團的全部煤品、化工油品均實現電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