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孟凡君
為總結“十二五”期間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創建工作情況,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指導和推進“十三五”時期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發展的思路,并為第六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授牌,9月16~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召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工作交流會。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講話中指出,工業園區是制造強國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陣地,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園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和發展方向。在推進我國制造強國建設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工業園區的發展,從創新驅動、兩化融合、高效集約、綠色發展等方面,不斷提高工業園區發展水平,逐步縮小與世界一流園區的差距,集中力量發展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工業園區和產業基地。
工業園區是制造業發展的主要載體
辛國斌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世界經濟處于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紛紛意識到,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根本,沒有制造業的振興和強大,就不可能支撐經濟大國和強國的發展,打造制造業“升級版”是新形勢下實現“強國夢”的必由之路。隨著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我國制造業發展正在步入由大到強的重要關口,既面臨著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重大歷史契機,也面臨結構性矛盾突出、競爭壓力加大等風險和挑戰。
當前,全球制造業分工格局和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出現高端領域向發達國家“回流”和中低端領域向發展中國家“分流”的局面,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外部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舉措,《中國制造2025》的發布,從國家戰略層面提出了建設制造強國的宏偉目標,我國制造業發展已經站到了“由大變強”新的歷史起點上,制造業穩增長、調結構的任務更加緊迫而艱巨,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國際制造業格局調整帶來的挑戰。
辛國斌認為,工業園區是制造業發展的主要載體,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工業園區是制造強國的普遍特征。實踐表明,產業集聚能夠強化專業化分工、降低創新成本、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許多制造強國都有強大的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作為支撐。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不僅是重大產業布局的主要承載地,也是一國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其中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是引領我國制造業跨越發展的重要力量。
探索差異化發展路徑
辛國斌強調,以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為基礎,引領帶動我國工業園區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業基地,是制造強國建設的重要任務。“十三五”期間,要進一步做好示范基地創建工作,將示范基地的先進經驗向工業園區推廣,同時“站高一步、看遠一些”,加強對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建設管理思路的調查研究,指導工業園區走上規范、特色、創新、升級的發展道路,打造一批國際一流的產業基地。重點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要圍繞制造強國戰略主線,著力提升工業園區發展質量。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加快創新驅動轉變;樹立“質量為先”的發展理念,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好的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和安全生產管理體系,促進綠色安全發展。
二是要抓住互聯網+帶來的發展機遇,逐步推動工業園區智能化轉型。把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在工業園區中打造形成開放有序、富有競爭力的智能制造生態系統;促進互聯網+新業態發展,在示范基地率先開展面向重點領域的工業云、工業大數據、物聯網創新應用試點,建設“大數據、大支撐、大安全”的公共服務平臺,為未來智能化園區中企業、工廠、設備、產品、服務與人之間的互聯互通提供支撐,進一步推動工業園區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三是要對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積極探索差異化發展路徑。結合實際差異化發展,落實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做好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和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兩方面工作;推動跨區域的協同合作,創新跨地區產業合作的新模式、新機制,促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
四是有效整合各方資源,不斷加強對工業園區的引導和支持。發揮各部門積極性,爭取形成政策合力、資金合力,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政策性貸款支持的作用;發揮地方政府積極性,深化部省合作,共同指導和推動基地園區轉型升級;發揮第三方機構作用,提升工業園區創建水平。鼓勵有關行業協會、部屬高校和直屬單位等機構,主動參與到工業園區建設發展中,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開展前瞻性和實用性研究,為各級工信部門指導示范基地建設和工業園區發展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和依據。
工信部規劃司司長肖華總結工信部在“十二五”推動示范基地創建工作中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時指出,“十二五”期間,在各地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積極參與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示范基地創建工作穩步推進,示范基地自身發展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十三五”期間,要進一步開拓思路,創新方式,完善政策,在制造強國建設中,以示范基地創建工作為基礎,積極探索工業園區建設管理的新思路和新舉措。第一,在工作重心上,逐步向精細化指導和管理方向轉變;第二,在發展導向上,注重引導工業園區轉入創新驅動的軌道上;第三,在支持方式上,注重整合各方面資源形成政策合力;第四,在創建方式上,積極探索部省合作的協同共建新模式。
自200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全國組織開展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創建工作以來,至今已有六批共300家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成為國家級示范基地,涉及裝備制造、原材料工業、消費品工業、電子信息產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軍民結合等主要行業和領域。經過幾年的建設發展,示范基地已經成為引領帶動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十二五”期間,示范基地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國工業平均增速5.7個百分點,示范基地技術改造投入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近四成。2014年,示范基地實現工業增加值約6.9萬億元,占全國工業增加值比重近三成;實現利潤總額約2.1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的近三分之一;出口額達6700多億美元,占全國外貿出口額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研發投入總額超過7000億元,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額比重的近一半。示范基地在推動我國工業經濟穩增長、調結構,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中將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