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金國軍
3月7日,中國工業報記者了解到,全國人大代表、江西銅業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保民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交了三個建議,分別是《關于逢低收購海外礦山,甚至建立虛擬礦山的建議》、《關于加大有色金屬采掘領域人工智能應用的建議》、《關于對勇于嘗試使用國產化重大裝備的企業給予更大支持的建議》。這三個建議表面上不相干,骨子里卻心系中國制造。
維護國家銅工業及經濟安全
李保民代表在建議中指出,銅是中國嚴重短缺的重要戰略資源,而銅原料尤其是銅精礦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變得越來越嚴峻。中國銅精礦自給率從2010年的43.16%下降到了2016年的29.5%,精礦自給率首次跌破30%,增加對銅資源的掌控已上升到維護國家銅工業及經濟安全的高度。
李保民代表認為,在國家層面上要繼續對中國企業海外參與戰略資源競爭,給予信貸、海關、稅收、法律援助,甚至是外交等方面的支持,推動資源型企業新一輪“走出去”。與此同時,建議相關監管層更加重視資本工具、金融杠桿在企業海外并購中的運用,將其視為控制資源的重要手段而非簡單的投機。
李保民代表在建議中還指出,虛擬礦山的思路和策略也可以推廣運用到中國稀缺的原油、天然氣、鉀肥、海運等各個有著期貨、期權和指數市場的資源品種上。
力爭實現無人智能采礦
李保民代表在《關于加大有色金屬采掘領域人工智能應用的建議》中指出,縱觀我國有色采掘領域對人工智能的運用,目前相當于“幼兒園”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為此,李保民代表建議國家應加強重視,引導人工智能技術在有色金屬采掘業加大研發、應用的力度。如國家牽頭整合研發力量,在大型有色礦山開展試點。人工智能初期投入高,試驗周期長,還有一定的失敗概率。如果沒有更加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人工智能很難加速、全面鋪開。目前,國內部分有遠見的裝備制造企業已經在布局“無人礦山”和“智慧礦山”,但真正落實到實際運用中,還需要國家的引導推動。
企業要根據實際,確定業務的戰略聚焦點。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應用,未來有色產業將會出現新的組織結構以及商業模式,企業要敢于用最先進的工具和方法,聚焦企業戰略,來解決未來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人工智能研究一定要高度開放,大膽吸收國際最先進的技術,形成對行業、對企業具有長遠支撐能力的架構。
支持使用國產化重大裝備
制造業是決定國家經濟前途的根本。為了助力重大裝備國產化戰略部署,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速我國裝備制造水平向國際靠攏。但眾多先試先行、敢于積極嘗試的設備使用企業卻處于扶持政策的相對空白區域。他們不僅為國家裝備制造水平的發展升級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也承擔了巨大風險。為此,李保民代表建議國家對于這類企業給予適當優惠扶持政策。
李保民代表認為這樣做有利于提升使用企業的積極性,加速制造業轉型升級。因為推動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重點、難點和出路都在制造業,重大裝備國產化是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近些年雖然我國裝備制造業有了長足發展,但實現重大裝備制造國產化仍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主要原因是重大裝備研制大多以制造企業為主體,使用企業參與的深度和力度不夠,他們往往由于顧慮風險和對國產化重大裝備的質量、裝備水平等方面的擔憂,而在重大裝備國產化的推進上躊躇猶豫。
有利于上下游優勢互補,加深大型企業之間聯合共進。對于設備使用企業來說,推進重大裝備國產化是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客觀要求。同時,這些企業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對本行業技術發展趨勢有深厚了解,并可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和產品市場,一句話概括:不僅有需求,也有實力,這些都是推動重大設備國產化的有力條件。
當前,隨著產品結構升級,未來重大裝備的研發難度將越來越大,費用越來越高,單一企業的知識能力和資金能力或難以支持。如果上下游之間實施聯合共進,優勢互補,將增強在國際競爭中的主動權,提高整體競爭力。
李保民代表還在操作層面提出了建議,如國家的國產化激勵政策有待進一步落地。目前,國家層面比較明確的是對首臺套國產化設備實施鼓勵,但相關政策偏重原則性意見,實施細則有待落地,希望國家進一步細化相關政策,并出于提升、刺激企業使用國產化重大裝備的積極性考慮,將國家激勵政策的范圍進一步擴大。
企業自身強化激勵與約束機制,積極鼓勵國產化創新。如江西銅業集團設立了國產化獎勵基金,每年拿出近百萬元,分階段、分梯度對各國產化項目逐一獎勵。與之對應的是,2008年至今,江銅在設備和材料備件國產化項目上累計節約投資18.6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