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在“創造改變未來”格力智能裝備全球首發暨高峰論壇上,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表示,中國制造走到今天,要成為一個強國,而不是簡單的大國,就一定要實現供給側改革,必須走技術創造的道路,未來輸出的應該是中國技術。
她表示,機電協會的宋理事長講到,機器人驅動器大部分是靠買別人的核心部件組裝而成的,在中國智能裝備時代,依然會被社會,甚至被時代淘汰,我們必須走自主創造的道路。今天看到國家的機器人,最大的亮點不是現場人與機共舞,而是創造了自己的核心技術。支撐機器人運作的核心部件全是由格力自主研發。
“格力進入自動化裝備行業已經四年時間,不僅是機器人,包括工業化的自動化、檢測等一系列自動化的需求,在每個領域都深入進取,但也引來了巨大的挑戰。手下人希望加快速度,而惟一的選擇就是買別人的核心部件。”董明珠說。
她認為,寧肯慢一點,也要實現自主創新,自主研發。目前格力電器有8000多個技術開發人員,涵蓋了很多的研究方向。目前行業缺乏的是技術,推廣和流行的是走出國外“買買買”,但沒有人認為買來的就是先進的技術。
“如果我們的企業家僅僅短視,還停留在過去的思維中,說今天企業站起來是因為買了別人的技術,有了市場,但是我覺得這個市場也是會被淘汰的。”董明珠說。
董明珠認為,中國是一個大國,走向強國是因為能夠創造一些讓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使他們能夠更加健康,不僅僅是一些真正供給側改革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世界上到中國來挖人,輸出的是中國的人才,世界上到中國買我們的技術,輸出的是中國的技術,這才是未來。
中國是汽車制造大國,但是傳統的汽車里面的核心技術來自于外國,所以才“大”,但是很多汽車制造業并不盈利,而且最關鍵是跑在路上并不是以中國的紅旗為驕傲,也不是以長安和奇瑞為驕傲,而是以寶馬、奔馳為驕傲,但是這些車不是在中國生產的。供給側改革就要通過自主研發技術打造自己的品牌,
董明珠認為,實現智能裝備的轉變,尤其需求選擇中國制造產品時,必須是產品能夠滿意消費者的需求,如果粗制濫造的東西憑什么讓消費者選擇,因此技術比別人先進是格力當下作為智能裝備公司一定要挑戰自己的一個決策。
值得關注的是,2016年末,董明珠曾力主格力電器收購新能源汽車企業珠海銀隆,但因股東大會投反對票而失敗。隨后,她以個人名義增持珠海銀隆股份,目前持股比例已達10%。
她在現場提及此事:“去年,格力的發展有一個插曲——收購銀隆沒有成功,但我認為可以說銀隆的技術是中國制造,或者可以認為它是中國供給側改革一個重要路徑。所以沒有將其收購成功是格力的損失,也是遺憾。但是不要緊,它不能消滅我們的信心。”
此外,董明珠還提出發展中國制造必須轉變思維,“我從來不認為買一個技術,能讓一個企業成長。一個企業如果是一個小偷,那它永遠只能是小偷,不可能當領導,因為它沒有多大的胸懷,沒有高瞻遠矚的思想。在供給側改革的時代,逐利而行的做法不是中國制造業應該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