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的不僅是位置,更重要的是對個人素質和團隊素質的提升。”近日,在中國重汽集團大同齒輪有限公司的箱體加工部生產現場,原為企業工藝部殼體及雜件工藝室主任、后通過競聘成為箱體加工部責任工程師的王祝山表示,他經歷了“蛻變”,從一名單純的工藝技術人才,成長為集技術與管理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
責任工程師制度是大齒公司自2014年以來推出的一種班組管理創新制度,旨在建設以班組長、工藝工程技術人員、操作工、維修工等組成的團隊,實現各工種間的優勢互補,發揮團隊的聚合效應,從而快速提升企業生產線管理水平?,F在的大齒公司,已經擁有42個責任工程師團隊。
“成為責任工程師,個人收入提高了30%,但這30%的錢可不好掙。”王祝山表示,他之前在辦公室從事工藝設計,優勢是理論,劣勢是沒有操作經驗,設計時考慮原理多、操作少,造成操作不便。責任工程師的工作場所是車間、是生產現場,能在第一時間了解現場出現的問題,與操作工有更充分的交流,解決問題更及時,設計更有實用性。同時,作為一個團隊的領頭人,責任工程師要制訂團隊生產計劃,對產品質量、效益進行核算、考核,要想方設法降低生產成本,“要操很多心”。
夏康康是磨加工部的職工,卻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快速換磨法,并在公司得到大力推廣。他表示,責任工程師制度的實施,對普通職工來說也是個挑戰。責任工程師可以自己選人組團隊,技術水平高的人都會“名花有主”,而技術水平差的人就會處境尷尬。這種環境和氛圍,大大激發了職工學技術的熱情和主動性。
目前,大齒公司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占到企業職工總數的83%以上,其中,技師和高級技師占比近21%。
“責任工程師制度的推行,就像我們生產的齒輪和變速器產品一樣,起到了為職工素質‘掛擋提速’的作用。”大齒公司董事長武正河說。
總裝車間責任工程師劉奇則表示,責任工程師制度讓有著豐富現場操作經驗的班組長與工藝工程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能實現了無縫對接,操作工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更能從工藝設計的原理和理念上解讀技術文件,進而提升加工水平。同時,維修工進團隊,提升了設備保障能力,把故障維修變成日常維護,大大減低了設備停機率,各工種優勢互補,取長補短,相互協作,團隊整體素質大提升。
大齒公司2016年的統計表明,責任工程師制度讓企業生產效率普遍提升了12%~20%,56條生產線、58種發動機齒輪產品質量達到“零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