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年耗資3000億開啟全球購,當前9個月拋售26個項目多為不動產
編者按
25年高速擴張的海航集團正在醞釀一場大變局。從“買買買”到“賣賣賣”,短短9個月,長江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其出售資產已經接近600億元。
起家于航空業務的海航集團,當初只是一個偏安海南的小航空公司,與國航等在競爭中處于劣勢。不過,其獨辟蹊徑,依托并購瘋狂擴張并不斷增加杠桿。2014年,集團躋身《財富》世界500強,2017年總資產逾1.5萬億,晉升至第170位。
實際上,海航集團負債率偏高。長江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旗下17家上市公司負債高達6163.10億元,其中A股10家公司8家負債率大幅攀升(最近披露數據)。
北京一大型投行人士分析,高負債、加杠桿擴張的海航集團,在去杠桿、風險排查背景下,或面臨較大的資金鏈壓力,甩賣資產斷臂求生是其要務,此外,瘋狂并購也帶來了消化整合難題,回歸主業或是必然。
本報記者 沈右榮
海航集團一改投資“狂歡”的大收購,180度轉身進入“甩賣”模式。
據長江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7年7月至今的9個月內,海航甩賣的資產接近600億元,其中,超八成為海外資產,且以地產、酒店物業資產為主。
2017年7月,海航系公司喜樂航計劃以4.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06億元)收購美國公司GEE34.9%股權。出人意料的是,收購以流產終局,成為海航系并購路上為數不多的失敗案例。
現在看來,這是一個信號。
不過,海航集團“瘦身”的同時,公司的主業資產卻在加碼。3月28日、29日,海航集團中標保加利亞一機場擴建及運營項目,牽手京東集團布局電商物流全球化。
一減一加,海航集團的未來將邁向何處?
上周,長江商報記者向海航集團發去采訪函,但截至發稿時止,并未獲得具體回復。
4月4日晚間,北京一大型投行人士向長江商報記者稱,海航集團現金流吃緊,甩賣資金可視作斷臂求生。該人士稱,海航集團將回歸航空主業,在股權方面,可能會考慮將部分核心資產的控制權讓渡給國資,不排除是大型文旅或物流運輸企業。
拋售項目多為不動產 占甩賣資產89.15%
海航集團在“瘦身”路上遠未見停歇。
據長江商報記者依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從去年至今,海航集團甩賣(包括出售的確切消息)的資產達到26項,合計交易價格接近600億元。
公開信息顯示,這場甩賣始于去年7月。當月,海航系擬以46.9億元出售天津航空部分股權。而在去年2月初,公司公告顯示,完成了對天津航空48.21%股權的收購,并向其增資24.46億元,實現對后者的控股。
去年下半年的每個月幾乎都有資產出售。去年8月,1.8億元出售海冷租賃75%股權,9月0.16億元出售萊織華印務10.27%股權,11月出售一卡通廣告100%股權和NH酒店集團1.14%股份,交易價格分別為10億元、1.6億元。12月,將海洋花園95%的股權以2.3億元出售。上述交易合計為62.76億元。
進入2018年,海航集團甩賣資產的步伐明顯加快。
今年前3個月,海航集團相繼出售了悉尼寫字樓、嘉豐礦業及債權、淄博石油、香港九龍啟德區地塊、紐約曼哈頓第六大道寫字樓、減持德意志銀行、皖江金租35.87%股權、41架附帶租約的飛機等,合計508億元。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上述出售的資產大部分為不動產且多在境外,合計452.86億元,占今年甩賣資產的89.15%。
曾有媒體報道,海航集團國外的待售資產還有不少,包括英國倫敦的金絲雀碼頭項目、芝加哥和舊金山的兩個項目等。此外,國內的北京唐拉雅秀酒店、海口海航國際廣場、三亞皇冠假日酒店、三亞喜來登酒店以及尚未完工或開業的廣州中央海航酒店廣場、云南海航廣場項目、蘇州飯店項目等資產可能已經進入可轉讓名單中。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出售或擬出售的資產,不少是海航集團不久前完成收購的資產,如香港啟德地塊,部分去年3月才獲取。
公開信息顯示,海航集團資產出售計劃遠沒有完成。有報道稱,其今年將出售千億資產。
曾頻頻上演投資“狂歡”,溢價一倍拍下九龍啟德地塊
與甩賣資產相反,海航集團此前曾頻頻上演投資“狂歡”。
海航集團官網顯示,該集團成立于1993年,截至2017年末,海航已發展成為大型跨國企業集團,構建了航空、酒店、租賃、IT分銷等7個世界一流產業,總資產超過1.5萬億,實現收入近7000億元,位居《財富》世界第170位。
海航集團的資產規模暴增源于其大規模收購。公開資料顯示,在過去的3年里,海航集團支出用于收購的資金高達5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3000億元)。
長江商報記者梳理發現,2015年,在美國海航集團一口氣從波音公司購買飛機30架。在英國,簽署總價值逾150億的發動機和相關服務合同。在歐洲,26億美元收購愛爾蘭飛機租賃公司Avolon全部股權、以27.3億瑞士法郎(約合180.3億元人民幣)收購瑞士空港公司Swiss Port,以及收購英國路透社總部大樓和法國旅游集團等。
2016年,海航集團的收購步伐絲毫沒有放緩跡象。這一年,以60億美元收購美國科技公司英邁、以65億美元從黑石集團手中收購約25%希爾頓集團股權。當年11月,以88.37億港元拍下九龍啟德的地塊,幾乎溢價一倍。彼時,參與的競爭的有李嘉誠的長實地產、李兆基的恒基兆業以及新世界、恒大、新鴻基、萬科等20家公司。
實際上,在香港拿地,海航集團頗為豪氣。從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的4個月時間,海航集團合計拿了四幅地塊,耗資高達272億港元。
2017年上半年,海航集團延續了大舉收購擴張風格。相繼以22.1億美元收購曼哈頓公園大道245號大樓、增持德意志銀行持股比至9.92%、20億美元收購香港惠理集團、7.75億元收購嘉能可石油存儲和物流業務51%股權、13.99億新加坡元收購新加坡物流公司CWT。
海航集團究竟收購了多少家公司,暫時還無法弄清,但在2009年,其旗下公司樹齡不到200家,而到2017年,集團全資和控股子公司達到454家。
縱覽海航集團的收購,收購100%股權、控股,至少是單一大股東,如通過接連增資,躍升為德意志銀行第一大股東。
甩賣資產被指負債過多,未來或將回歸航空主業
起家于航空業務,成長于快速大規模并購的海航集團未來或將回歸主業。
其實,市場上針對海航集團的瘋狂擴張質疑之聲不絕,對其大規模并購的資金來源、集團資金鏈等問題一直保持著高度關注。海航集團甩賣資產,更多的是被解讀為負債過多、資金鏈存在斷裂風險。
“金融去杠桿,企業也要去杠桿。”4月3日,一銀行人士向長江商報記者分析稱,從公開信息看,海航集團的并購,不少是加了杠桿的,其中有銀行貸款、債券融資、信托計劃等,其自有資金并不充足。在去杠桿的背景下,海航集團的壓力徒增是必然的。
去年底,海航集團CEO譚向東曾表示,海航集團正考慮出售資產,政策不允許的堅決不投,以前可以投但現在不允許投的盡量退出。
有券商人士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綜合各方面消息,海航集團戰線收縮已經是鐵定的事實,至于收縮到哪一步,就要看海航集團的杠桿有多大,以及實際的資金缺口。當然,也包括海航集團未來的定位。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未來,海航集團很有可能回歸航空主業,做大做強航空主業及其附屬產業鏈條上的輔業。
與甩賣資產相反,上月底,海航集團中標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機場擴建及運營項目,將投資約6.11億元進行改造和擴建,獲得后者36年經營權。此外,集團牽手京東,與京東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據悉,未來雙方將在物流地產、航空貨運、冷鏈物流、航空旅游服務、等領域開展合作,全面推動電商物流全球化戰略,合力打造海航集全球領先的航空物流生態鏈與現代物流生態體系。
北京一大型投行人士分析稱,未來,海航集團仍可能會考慮出售核心資產的控制權,受讓對象為國資的可能性較大。在其看來,如果海航集團朝這個方向走的話,大型文旅、物流運輸企業或是接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