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強基,在信息化時代推進企業管理邁上新臺階
編者按:無錫市機械工業聯合會(簡稱錫機聯)作為地方行業組織,深諳管理進步和創新對行業發展的積極作用,積極導入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牽頭開展的“機械工業企業管理現代化示范工程”(簡稱示范工程),并以此為抓手和契機堅持十幾年,使無錫市機械行業企業管理整體水平明顯提高,躋身并確保了無錫機械工業在我國機械工業大市強市的地位,充分證明了轉型升級離不開管理軟實力的基礎保障,也驗證了上下協會聯動,以評促建的活動方式是行之有效的?;阱a機聯的突出工作,兩次被評為全國“推動行業管理進步優秀組織單位”。
“示范工程”是國家九部委清理評比達標表彰保留項目,也是機械行業唯一一個對企業管理綜合性評價的系統工程,始于“八五”原機械工業部開展的“達標”工程和“九五”的“兩范工程”,經過不斷的完善和拓展為目前的“企業管理現代化示范工程”,目前已培育認定管理進步示范企業和管理現代化企業600余家,基本涵蓋了我國所有省份和所有細分行業的排頭兵企業,有力的推動了行業管理進步與創新,為我國機械工業的健康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錫機聯開展示范工程的做法和效果,既是全國的一個縮影,更是一個地方行業組織開展示范工程的典范,也是示范工程效果的總結者和見證者,錫機聯這篇文章也堅定了中機企協將一如既往,與時俱進把示范工程推向深入的信心和決心。
企業管理是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企業管理是盡可能利用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資源,實現多、快、好、省的目標,取得最大的投入產出效率。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無錫市機械行業深切認識到在智能化、網絡化的信息時代,強本固基,提升管理,是企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基礎,是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的背景下,如果企業繼續持有重經營輕管理的傳統觀念和習慣做法,將會被市場所淘汰,這為不少破產企業案例所證明。因此,錫機聯于2003年開始,積極導入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簡稱中機企協)牽頭開展的“機械工業企業管理現代化示范工程(簡稱示范工程)”,通過培育和樹立典型,推廣經驗的做法,不斷增強管理意識,提升管理水平,引領行業發展。
無錫市機械工業有23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在崗職工50萬人,是區域經濟中的一個大行業,2017年工業總產值達到6100多億元,占全省機械行業的16%,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8%。然而在這樣一個看似很強、很大的行業中,卻有80%的企業是零部件生產企業,80%的企業是中小型企業,80%的企業是民營企業。而民營企業中大多數又是鄉鎮企業。因為這樣的產業結構與治理機制,在行業中程度不同的存在著“人治”與“治人”的兩重奏,管理的缺位、錯位和越位,“見物不見人”的民企通病,經驗主義的“成功陷阱”,進入信息時代,更是遭遇“路在何方,目的地不明”的困境。
“管理現代化示范工程”,是一個對企業管理綜合性評價的系統工程,有完善的評價標準、規范的工作程序和專業化水平較高的專家團隊,“示范工程”落地無錫,給無錫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帶來了一種嶄新的、開放性的、可度量的管理新理念、新模式、新視野,對提升無錫機械企業的管理水平,特別是民營企業的制度管理、標準化管理和流程管理有了極大提高。錫機聯堅持與中機企協的密切合作,幾乎每年都邀請專家們來錫診斷、咨詢,一企一策,對癥下藥。中機企協的領導也經常來錫給予具體指導,推薦最新的管理理念與思路,不斷給“示范工程”注入新思維、新動力。無錫機械十幾年如一日地推介、推行、推進“示范工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為使“示范工程”在推動無錫機械企業管理進步和管理創新中發揮更大的做用,達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效果,錫機聯每年都針對企業管理的現狀,召開各類管理座談會聽取不同類型企業的意見和建議,因企施策的對相關企業開展企業管理診斷與咨詢,組織企業間的相互學習與參觀,特別在推動精益生產、現場管理和班組建設做了大量工作,有力的推動了無錫機械行業的基礎管理工作。
通過15年的堅持,無錫市機械工業已有19家企業分別被認定為機械工業管理進步示范企業和管理現代化企業,均為無錫市機械工業細分行業中的領頭羊企業。在這些企業的示范引領下,無錫機械行業企業的運作效率大大增強;企業有了明確的發展戰略;企業文化的提升使員工能更充分發揮潛能;使企業財務清晰,資本結構合理,投融資風險得到管控;為顧客提供滿足的產品和服務的滿意度與美譽度得到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信息掌控能力都有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無錫威孚高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兩化融合水平大大提升。近年來,通過整合網絡資源,實施互聯互通工程,公司建立了高速、穩定、可靠的網絡環境與高效的數據中心; ERP系統在集團各事業部的覆蓋率達到90%,基本實現了財務業務一體化、信息資源共享,更使企業實現了業務處理與商務流程的協同。同時,公司積極推進MES系統的實施,實現制造領域信息互聯及協同;同時啟動了商務智能分析項目(BI),繼續完善管理會計體系建設,應用大數據管理的方法,幫助企業高層更好地決策提供有效支持;搭建供應商管理系統(SRM),能夠通過持續節約成本、確保合同合規性和縮短實現價值的時間。此外,配合集團范圍內SAP系統的相繼上線,全面上線OA辦公平臺、主數據管理系統、并針對制造系統建立了PLM管理系統?;诿嫦騍OA的架構搭建企業服務總線ESB,建立數據交互規范標準,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應用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