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稱,近期韓亞金融研究所的研究委員指出:“去年韓國半導體的出口增加了57.4%,但是D-RAM出口減少了1.4%,基于存儲器容量的增長率也離繁榮時期甚遠”。目前的景氣局面是由于供給不足造成的,無從知道何時會結束。考慮到中國相關企業工廠今年下半年即將完工,存儲器生產量可能會從供給不足轉換為供給過剩,加上中國政府的相關設施投資,到2025年,中國的半導體市場占有率有可能將增長至18%?!?/div>
半導體市場供需旺盛 供求關系發生結構性微調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財經評論員劉艷表示,2017年全年半導體市場的供需比較旺盛,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增長9.6%,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增長了21.6%,其中第一大買家是中國的臺灣地區,中國大陸地區次之,第三是韓國市場。但出現的新趨勢是,選擇自主研發芯片的國家已經越來越多,半導體市場的供求關系正在發生結構性的微調。
中國半導體產品轉向中高端 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劉艷表示,韓國作為傳統的半導體生產、研發大國,仍是中國企業追趕的標桿,而中國在數字經濟以及人工智能領域的持續高增長,存在著彎道超車的可能性,中國的半導體產品正在不斷轉向中高端和智能化,對全球半導體市場將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不僅會帶來買賣方關系的轉變,在技術轉讓層面上也會有新的突破。
非差異化產品供給過剩 企業需進行創新轉型
劉艷認為,半導體產業供給過剩的情況通常出現在重復性、非差異化的產品方面,相關企業必須進行轉型,否則就會被淘汰,中國一些沿海城市的小加工廠就曾出現過倒閉潮。而一些創新型企業通過自主芯片研發,以及企業經營結構的轉型,通過多元化的經營,實現了質的蛻變,反而在半導體市場的地位有所提升,同時也推動了行業生態的不斷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