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中美雙方團隊就磋商細節保持著密切的溝通,進展順利。農產品、能源、汽車等是中美雙方已達成共識的具體事項,其具體細節將陸續公布。
本報記者 夏旭田 劉洋 馬雨沙 北京報道 目前來看,中美雙方的經貿磋商進展順利。 在12月13日的商務部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12月11日中美的通話中,雙方就下一步經貿磋商工作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交換了意見。中美雙方團隊就磋商細節保持著密切的溝通,進展順利。中方歡迎美方來華開展磋商,也對赴美溝通持開放態度。 高峰稱,農產品、能源、汽車等是中美雙方已達成共識的具體事項,其具體細節將陸續公布。針對中國恢復進口大豆的問題,他指出,大豆一直是中國進口美國農產品的重要品種,國內有巨大的市場需求。 歡迎美方來華磋商 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經貿磋商牽頭人劉鶴應約與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貿易代表萊特希澤通電話。 高峰表示,12月11日的通話中,中美雙方就下一步經貿磋商工作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交換了意見。中美雙方團隊就磋商細節保持著密切的溝通,進展順利。 中方會不會計劃派一個代表團到美國去開展進一步磋商?對此高峰表示,目前雙方正在保持密切聯系。“中方歡迎美方來華開展磋商,也對赴美溝通持開放態度。” 此前,中美就經貿問題在北京與華盛頓開展了四輪面對面的磋商。但由于美方不顧此前達成的共識,繼續推進對華商品加征關稅,中美經貿磋商一度擱置。直到8月22日至23日,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率中方代表團在華盛頓與美國財政部副部長馬爾帕斯率領的美方代表團進行了副部級磋商。 12月1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阿根廷舉行會晤,中美雙方決定,停止升級關稅等貿易限制措施,并指示雙方經貿團隊加緊磋商,達成協議,取消今年以來加征的關稅,推動雙邊經貿關系回到正常軌道。 發布會上,有媒體提問稱,中國是否會將從美國進口的汽車關稅下調到15%,中國已經開始購買美國大豆,是否打算購買“數量巨大”的美國大豆? 高峰表示,農產品、能源、汽車等是中美雙方已達成共識的具體事項,其具體細節將陸續公布。大豆一直是中國進口美國農產品的重要品種,國內有巨大的市場需求。 由于此前美國對中國5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關稅,中方在反制措施中對美國的汽車產品加征了25%的關稅,自此美國進入中國的汽車產品關稅稅率被提升至40%。關于汽車關稅問題,高峰此前建議關注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的公告。 商務部發布的《關于中美經貿關系的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自美進口大豆138億美元,3366萬噸,占中國總進口量的40.7%;中國自美進口液化天然氣2615.4萬噸、原油48.6萬噸、成品油57.6萬噸,在中國總進口量中的占比分別為0.76%、0.13%、2.07%。 在上周的商務部新聞發布會上,高峰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中方為了國內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和高質量發展的需求,這些年一直在不斷擴大進口。中美雙方在此前幾輪磋商中,曾就農產品、能源等領域的貿易問題達成初步共識。下一步,將繼續就農產品、能源、工業制成品、服務業等領域的貿易問題開展磋商。 今年遭遇101起貿易摩擦 12月6日,商務部在北京召開了2018年貿易救濟與產業發展座談會,今年以來中國面臨的貿易摩擦情況如何? 發布會上,高峰在回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一提問時表示,今年以來,中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形勢復雜嚴峻。1-11月,中國產品共遭遇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101起貿易救濟調查,其中反傾銷57起,反補貼29起,保障措施15起,涉案金額總計324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案件的數量和金額分別增長了38%和108%。 2017年,中國共遭遇21個國家(地區)發起貿易救濟調查75起,涉案金額110億美元。中國已連續23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2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 12月13日,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東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今年貿易摩擦增加明顯的主要原因在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使得世界貿易大環境趨于緊張。 從行業來看,鋼鐵、化工、建材是立案數量較多、涉案金額較大的行業。從國別來看,高峰介紹,美國、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是對中國產品發起貿易救濟調查數量較多的國家。 高峰稱,中方始終認為,貿易救濟措施應當在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前提下,在合理限度內克制、謹慎使用,從而維護貿易秩序的穩定和公平競爭。中方會在世貿組織規則框架下,按照中國法律規定,堅定地維護國內產業的合法權益。同時,希望與世貿組織其他成員加強溝通協調,推動業界的合作,通過對話協商妥善化解矛盾與分歧。 商務部當天公布的數據顯示,1-11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7932.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3%(合1212.6億美元,同比增長1.1%)。11月當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921.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6.3%(合136億美元,同比下降27.6%)。 商務部研究院外國投資研究所副主任郝紅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去年同期基數較大是11月FDI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短期的月度數據并不能代表整體趨勢。 東艷表示,今年以來,中國持續擴大對外資開放,放寬多領域的市場準入,長期看外資具備穩定發展的基礎。不過,貿易摩擦加劇等因素會影響投資的不確定性,加上要素成本的提升,不排除一些外資企業將投資轉向國外。 前11月,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781.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2%。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同比分別增長36.4%、132.5%和112.7%。 東艷指出,盡管從供給端看,中國FDI存在著產業轉移的壓力,但越來越多的外資是基于中國龐大的需求市場而進入中國的,這在高技術制造業上有明顯的體現,將為中國外資的平穩增長與結構優化提供支撐。 12月13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提振市場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