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底” 漢能
文/張國良 林春挺
[“企業(yè)的危機和困難,本質上是負債危機,沒有負債哪來的危機?”李河君說,“過去步子邁得太大,擴張?zhí)欤院笠l(fā)展。”]
[收入暴漲的背后是與關聯(lián)交易相關的高額應收賬款,從2013年末到2015年末,應收賬款分別達到23億、60億、39億港元。]
[2015年5月20日這天,漢能薄膜發(fā)電股價暴跌47%,上千億市值瞬間蒸發(fā),也將漢能帶入一場差點滿盤皆輸?shù)奈C。]
[漢能薄膜發(fā)電的年報顯示,2015年,漢能薄膜發(fā)電營收28.15億港元,較2014年下跌約70.7%;公司全年虧損122.33億港元。截至2015年底,銀行及其他付息借款為11.83億港元,資產負債比率為31.91%。]
2015年5月20日這天,漢能薄膜發(fā)電(00566.HK)股價暴跌47%,上千億市值瞬間蒸發(fā),也將漢能帶入一場差點滿盤皆輸?shù)奈C。
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里綠樹成蔭,漢能集團總部兩棟被深褐色太陽能薄膜玻璃包裹的辦公樓顯得很突兀。李河君在他寬大的會客室里,與《第一財經(jīng)日報》記者進行了長時間的對話。李之前經(jīng)常高調亮相,鼓吹薄膜技術路線,豪氣宣布驚人的投資額度,這一年來低調了許多。他復盤了自己的決策和思考,反思了自己的問題和漢能的失誤,但堅持捍衛(wèi)下注的薄膜光伏技術,也帶過了一些外界質疑的話題。
對話后不久,恰逢漢能薄膜發(fā)電“5·20”暴跌一年后的股東大會,“基于加強公司治理的原因”,李河君在會后辭去了上市公司執(zhí)行董事和董事會主席職務。
技術路線五路并行
在光伏行業(yè)人士眼里,漢能是一個“異類”,李河君是一個“瘋子”或者是“騙子”;有觀察者也將他與特斯拉的創(chuàng)始人埃隆·馬斯克、樂視的賈樂亭相比,認為他們有點類似;李自認為是一個能源行業(yè)的“顛覆者”。
2009年底,李河君高調宣布進軍光伏。選擇了與眾不同的薄膜路線,李堅持認為自己前瞻性地領先了5到10年。中國95%以上的光伏企業(yè)采取的是晶硅路線。即便是今天,很多專業(yè)人士,依然認為“薄膜只是全世界太陽能研究者的一個夢”。
2010年初,漢能在河源投資了第一個生產基地,兩年后,漢能宣布在河源、海口、四川雙流、青海、山東等地建立九大生產基地,薄膜產能達3GW,超過了當時全球最大薄膜組件生產商美國第一太陽能(FirstSolar)。
“必須一下子做上規(guī)模,否則沒有成功的希望。”李稱此前用了三年多時間來觀察光伏行業(yè),晶硅度電成本由3元快速降到1元,這曾被認為至少需要幾十年。促成這一變化的,是產業(yè)規(guī)模的迅速擴大:“成本跟產能有關系,產能越大,成本越低。”2010年開始,漢能控制了光伏生產設備供應商鉑陽太陽能(00566.HK),改名漢能薄膜發(fā)電。該公司負責為漢能提供硅鍺薄膜的生產線。
6年前宣稱的產能,現(xiàn)在是否達到依然是個謎,本報記者此前調查發(fā)現(xiàn),多個生產基地在圈地之后,后續(xù)的建設和投產變得遙遙無期,一些基地生產斷斷續(xù)續(xù),另一些土地甚至被收回。這緣于漢能資金的短缺,此外,鉑陽的硅鍺薄膜轉化率僅不到10%,起步已經(jīng)落后,銷路也成問題。
李河君想通過并購來快速突破行業(yè)的技術門檻,趁著全球光伏市場的寒冬期,2012年開始,漢能展開一輪密集收購,將德國的Solibro公司和三家美國薄膜技術公司——硅谷的MiaSolé、AltaDevices(AD)以及位于亞利桑那州的GlobalSolarEnergy(GSE)全部收入囊中。
這些企業(yè)已經(jīng)平均研究了12年時間,最長的有20年,總投資接近25億美元,李河君用“撿垃圾”的價格“掌控了全球薄膜技術的制高點”。
業(yè)界對于薄膜的質疑主要在于轉化率遠低于晶硅電池,生產成本也明顯高于后者,還存在衰減的問題。漢能集團戰(zhàn)略管理中心總監(jiān)王會東對《第一財經(jīng)日報》表示:外界對薄膜的認識還停留在第一代硅鍺薄膜的層面,效率低、有衰減,都是指的硅鍺薄膜,而后來的技術都不存在這些問題。
漢能目前同時掌握5條不同的薄膜技術路線:早期投產的基地,采用了歐瑞康和鉑陽的硅鍺薄膜技術;德國Solibro公司采用的是共蒸鍍法的玻璃基銅銦鎵硒(CIGS)技術;MiaSolé公司采用的是卷對卷濺射法生產柔性銅銦鎵硒薄膜技術;GlobalSolarEnergy公司采用的是共蒸發(fā)法的銅銦鎵硒柔性薄膜技術;AlterDevice公司則是柔性的砷化鎵(GaSa)技術。
漢能稱,把這些技術收購以后,進行全球整合和公司內部技術分享,強強聯(lián)合。而很多研究者都認為,幾家公司之間技術路線完全不同,無法實現(xiàn)技術協(xié)同和整合。
哪種技術路線最終有可能勝出,漢能收購時尚無法斷定。李河君買下最領先的幾家。他的想法是如果可以實現(xiàn)技術協(xié)同最好,即使不能對接,也可以減少未來的競爭對手。而到現(xiàn)在,漢能的策略是把不同的技術和產品投向不同的應用場景。
漢能內部人士透露,“5·20”暴跌之后,李河君要求“保持研發(fā)的領先性”,推行全球研發(fā)的“三班倒”計劃,李聲稱后續(xù)對被收購的企業(yè)研發(fā)投入超過它們的歷史投入之和。漢能給本報的回復中稱,在過去一年中還投入8.25億港元進行研發(fā)。
在獨自支撐薄膜路線6年以后,李河君聲稱自己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他列舉了業(yè)內一系列事件來支持這個判斷:
2015年3月,歐盟啟動SHARC25計劃,計劃在2018年底將銅銦鎵硒(CIGS)光電轉化率提升至25%;同年底,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議美國政府放棄晶硅,大力發(fā)展薄膜;在國內,包括中建材和神華等央企也開始上馬薄膜技術。